學生打架時的表情是可以反映打架的原因。如果學生只是想切磋「武藝」,他們會樂在其中;如學生是受到「眼前人」的威脅而打架,自然是怒容滿面、或咬牙切齒似的。

玩耍似的「打架」是孩子練習自我保護的一種方法,幫助學生產生能力和親密感。但很多「打架遊戲」結局都是不愉快。
  當發現學生在玩「打架遊戲」時,立即要衡量「打架」的狀況。教師在開始時要提醒學生們要注意的地方,例如不要攻擊「要害」;最重要是告訴他們再「玩」一會就要停止。若「打架遊戲」已進入失控狀態,老師就要立刻結束「遊戲」,及平息感覺「被打」的學生的憤怒,同時教導那個以為在「玩」的學生去判斷結束「遊戲」的時候。
 
滲雜了發洩憤怒情緒的「打架」,反映學生對安全感的需要,如尊嚴、朋輩間的認同;他以為兇悍的手段可以獲得想要的東西。
  老師要先顧及自身及學生安全,如果沒有把握喝止「打架」的學生,就要盡快請「救兵」。要立即分開「打架」的學生,然後想法子消除學生的怒氣,如到遊戲室打「枕頭」或「不倒翁」。然後再加以勸導和鼓勵,以提升學生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