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項目說明: |
 |
成績歸因:根據成敗歸因學說,可將成敗原因按基源(內、外源)、穩定性(穩定、常變)及控制性(可控制、不可控制)來分類。 |
 |
成就目標:可分為表現性(performance goal)及學習性(learning
goal)兩種。具有表現性目標的人盡力證明自己的能幹或盡力隱藏自己的不足。偏向學習性目標的人則希望透過了解及學習新技能來加強自己的能力。 |
 |
成就歸因與目標取向有頗大關係,兒童偏向個人取向(成功與否是與自己以前的成績比較)的情況下,則歸因於努力較多;而在競爭性取向下(成功與否是與其他兒童比較),會偏向歸因於能力的強弱。 |
|
|
|
 |
研究結果: |
|
 |
年幼者有較高但略欠準確之自評成績;而較年長的學生自評成績雖然略低,但卻較為準確。
|
|
 |
較年幼的學童會較多歸因於外源、不可控制及特定的原因;年長的學童則較多歸因於內源、可控制及廣泛適用之原因,認為成敗與教師偏心、個人努力、知識及家庭環境有關。 |
|
 |
研究亦有發現香港之小學生也會將成功歸因於內源、努力及知識,而把失敗歸因於外源、教師偏心及家庭經濟情況。 |
|
 |
香港高年級小學生具有較強之學習性目標。 |
|
 |
學生對自己角色的期望會影響他們的成就目標。 |
|
 |
透過強化過程,年長學生越感自己的職責就是學習,這亦反映在他們更為同意一些學習性目標上。
|
|
 |
學習性目標是精通取向(mastery-oriented),與喜歡尋找挑戰持久力有關,故較具適應力的目標。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