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前頁
 
 
 
 
 
 
 
 
 
 

輔導服務研究(三)

參考文章:

Hui, E.K.P. (1998). Guidance in Hong Kong schools: Students' and teachers' belief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26(3), 435-448.

現今香港學校主要是推行學校本位輔導方式(whole school approach to guidance),著重培養學生的正面行為;協助學生在個人、社會和學校的適應和成長。在過去十年,輔導工作亦已由個案、補救性質轉為預防性及發展性的。

本研究探討老師與學生對輔導的看法。研究共有2045位學生(就讀中一至中三)和267位老師參與(88位教學經驗少於五年,75位有六至十年教學經驗,108位有十年以上教學經驗)。研究共有十間學校參與,有三間學校以預防性輔導為主,三間學校以補救性輔導為主,另四間學校同時採用預防及補救性輔導。

研究結果:
學生與老師對輔導的看法:
  學生較認同輔導最重要是解決問題和老師藉此協助學生。老師則認為輔導能協助學生個人成長和解決問題。
  學生和老師不太認同輔導只對有情緒或行為問題的學生有意義,或以此維持紀律。
  學生和老師均認為老師在輔導的角色主要在於老師藉以傳遞對學生的關懷及協助學生處理他們的問題。
    學生和老師均同意由學生熟悉的老師提供輔導有較大幫助。
    老師和學生均相信改善輔導工作應先加強學生與老師之間的關係;老師更認為加強與家長的溝通亦是重要的。
     
與學校輔導的關係:
  學生和老師均贊成輔導有助學生的個人成長及教導價值觀。
  學生和老師也認同輔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包括了老師的聆聽及協助學生處理問題;亦同時肯定了個人輔導可以使學生去面對問題。
  學生對於自己主動要求(self-initiated nature)或被轉介(referral nature)而開始接受輔導並無特別偏好(preference)。另一研究指出學生較為希望是被邀請(invitational in nature)開始輔導,特別是由老師邀請。
  學生和老師對於輔導是糾正學生情緒及行為問題的看法並不一致,亦反映學生對輔導是「情緒的急救箱」或「安全網」存著矛盾的心態。
  學生對被轉介會見專家感到矛盾,因為意味著被標籤為問題學生。
  學校輔導應多重視協調校內資源,並邀請老師參與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