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全性家校合作」內容: |
 |
整全學校教育: |
|
 |
個人層面:幫助個別學生建立品德、增加知識及培養情操 |
|
 |
小組層面:幫助學生認識如何在群體中與人相處 |
|
 |
全校層面:以整體的學校活動和風氣幫助學生 |
|
|
|
 |
整全性家庭教育: |
|
 |
個人層面:包括行為(如督促子女努力讀書)、情意(如聆聽子女內心說話)及認知(如幫助子女分析問題)範疇。 |
|
 |
小組層次:與學生家長組織溫習隊、分享管教心得、互相支持和鼓勵。 |
|
 |
全校層面:讓家長參與全校活動如運動會、印發家庭通訊、舉辦研習會、工作坊等增長家庭教育知識。 |
|
|
|
 |
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社區的協助」(包括教育署、辦學團體、地區團體)是令家庭及學校教育得以整合及互相配合的重要支援。 |
|
|
|
 |
文章提出七個學校效能模式,有助實踐整全性家校合作模式:
|
|
 |
目標模式:家長參與製定學校目標,使其更切合需要。 |
|
 |
系統-資源模式:家長合作不但可提供更多資源,更可協助學校爭取更多社會資源。 |
|
 |
過程模式:家校合作可得到更多教育、管理和運作的資料。 |
|
 |
重要人士滿意模式:讓家長能有機會表達對學校的期望和要求。 |
|
 |
認受模式:得到家庭支持,在社區中建立認受性。 |
|
 |
組織學習模式:如家長一同學習如何面對環境變遷及克服內部阻力,檢討學校運作,以適應轉變。 |
|
 |
無效能模式:與家長一同檢討,及早發現學校問題,防止無效能特徵出現。 |
|
|
|
總結: |
 |
整全性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無可置疑,但其背後理念和實踐方法必須清晰明確,才能獲得成果。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