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前頁
 
 
 
 
 
 
 
 
 
 

輔導服務研究(二)

參考文章:

鄭燕祥、譚偉明、張永明(1996)。整全性家庭與學校合作的理念。《亞洲輔導學報》,第4期(第1&2卷),頁27-42。

本文主要研究「整全性家校合作」的特色和功能。傳統的家校合作主要是採取「分工」概念;學校擔負兒童心智發展,而家長則為負起兒童物質需要及感情發展的責任。由於現代社會變化急速,加上傳媒和次文化的影響,學校和家庭的功能因此減弱,因此必須互相合作,以補不足。所以「整合性家校合作」比傳統運作對學生教育及長遠的學校效能更為有利。

「整全性家校合作」內容:
整全學校教育:
  個人層面:幫助個別學生建立品德、增加知識及培養情操
  小組層面:幫助學生認識如何在群體中與人相處
  全校層面:以整體的學校活動和風氣幫助學生
     
整全性家庭教育:
  個人層面:包括行為(如督促子女努力讀書)、情意(如聆聽子女內心說話)及認知(如幫助子女分析問題)範疇。
  小組層次:與學生家長組織溫習隊、分享管教心得、互相支持和鼓勵。
  全校層面:讓家長參與全校活動如運動會、印發家庭通訊、舉辦研習會、工作坊等增長家庭教育知識。
     
在家校合作的過程中,「社區的協助」(包括教育署、辦學團體、地區團體)是令家庭及學校教育得以整合及互相配合的重要支援。
     
文章提出七個學校效能模式,有助實踐整全性家校合作模式:
  目標模式:家長參與製定學校目標,使其更切合需要。
  系統-資源模式:家長合作不但可提供更多資源,更可協助學校爭取更多社會資源。
  過程模式:家校合作可得到更多教育、管理和運作的資料。
  重要人士滿意模式:讓家長能有機會表達對學校的期望和要求。
  認受模式:得到家庭支持,在社區中建立認受性。
  組織學習模式:如家長一同學習如何面對環境變遷及克服內部阻力,檢討學校運作,以適應轉變。
  無效能模式:與家長一同檢討,及早發現學校問題,防止無效能特徵出現。
     
總結:
整全性家校合作的重要性無可置疑,但其背後理念和實踐方法必須清晰明確,才能獲得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