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前頁

 

 
 
 
 
 
 
 
 
 
 

行為問題研究(四)

參考文章:

Chan, Y.K. (1994). Children and adolescent suicide: An overview. Asian Journal of Counselling, 3(1&2), 79-88.

本文就著兒童及青少年自殺的行為原因、處理及預防方法進行深入的探討。

潛在因素:
  社會方面:人際間的聯繫漸被打破,對前景感到無助而導致目光短淺,強調物質及金錢;未能為人生訂下長遠的目標和意義,而這些價值和信念卻可叫人更能忍耐沈重的生活壓力。
  家庭及個人性格方面:破碎家庭、父母或身邊重要人物逝世,會使孩童較難培養安全感。父母過份溺愛或嚴苛亦會使小朋友的自我身份概念模糊,容易把對別人的攻擊及敵意轉移到自己身上。有自殺傾向的青年多與家庭的關係疏離,覺得自己是「可被消耗的小孩」(expendable child)。
     
誘發因素:
  青少年成長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當面對生活上的挫敗經驗,如與父母衝突、失戀、受同儕排斥、學業成績不佳,青年往往會感到脆弱和悲傷。
  大眾傳媒:傳媒負面和簡化的報導使脆弱的青年仿傚,認為自殺是唯一解決問題的方法。
     
自殺青年的內心世界:
  對死亡的概念:青年認為相比現時心理上所感受到的痛苦,死亡是短暫甚至愉快的。
     
心理動力方面(psychodynamics of suicides):
  倒退(regression):認為死亡並不如想像中可怕,甚至期望可藉此與心愛但已死去的人團聚。無能、內疚、自責會進一步驅使人作出自毀行為。
  自我安慰的能力減少:未能處理壓力,負面的生活態度,缺乏處理人際關係問題的技巧及面對問題的孤單感會減低在面對難題時自我安慰的能力。
  把憤怒內化:把對父母或其他人的憤怒內化,以死作為對他們最嚴厲的懲罰。
     
認知、思維模式的扭曲(cognitive distortion):
  矛盾:當有自殺念頭出現時,很少人會不渴望得到協助。在理性思考與自毀念頭的掙扎會令人感到更深的悲傷。
  認知能力的限制(perceptual constriction):在絕望時容易陷入極端思想:生或死,奇蹟出現或無法解決,未能想到其他可行方法。
  扭曲的時間觀念:時間像停留於現在面對的困難,未能計劃將來,甚至認為他們沒有將來。
     
預防及處理
  對有嚴重自殺傾向的人,最重要做的是給予沒有批判的關懷,以減少他們感到的孤獨感。
  留意每一個自毀的念頭或行為,這是希望得到協助及發出無助的訊息。
  以自殺要脅或尋求注意的行為,後果可能很危險的,一次的疏忽或會失去一個寶貴的生命。
  家長留意與孩子的關係,以增強他們對抗壓力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