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前頁

 

 
 
 
 
 
 
 
 
 
 

行為問題研究(一)

參考文章:

陳永健、楊子江、黎鉅源、陳健鴻(2000)。《青少年如何面對校園暴力事件》。香港:香港小童群益會。

這項調查嘗試探索青少年面對校園暴力事件的現象和心態。共有1346個年齡介乎10至19歲的中小學生參與問卷調查;男性佔792人(58.8%),而女性佔548人(40.7%)。受訪者年齡集中在13至15歲(中一至中三);其中14歲組別為大多數,有334人。

調查結果:
在校內遇到暴力事件的種類:
  最多被訪者認為(713人,53.1%)被口頭侮辱。其餘的暴力事件包括被惡意戲弄(36.5%),個人財物被盜竊(28.3%)及被破壞(22.3%)。被性侵犯(2.2%)和被迫入黑社會(1.9%)的學生人數較少。
     
遇到暴力事件時的心理反應:
  最多受訪者覺得憤怒(50.2%);覺得煩惱(29.8%)、驚慌(26.2%)及無助(22.9%)亦大不乏人。只有49人表示對暴力事件不加理會。
     
遇到暴力事件時求助的對象:
  朋友是第一位的求助對象(52.5%);向父母及老師求助的只佔36.6%和36.2%。
     
遇到暴力事件時採取的行動:
  較多受訪者會報警(33.2%)和報復(32%)。值得注意的是3.6%的被訪者想自殺,1.5%自殘身體及0.8%的學生濫用藥物。
     
男女差別:
  男生遇到校園暴力事件比女生高達數倍。其中包括被同學毆打(男:17.2%,女:2.9%),恐嚇勒索(男:9.6%,女:3.1%),被性侵犯(男:3.4%%,女:0.4%)和被逼入黑社會(男:2.7%女:0.7%)。
  除了男生比女生更憤怒外(男:51.7%女:48.2%),遇到暴力事件時,女生比男生更強烈地感到驚慌(男:18.1%女:37.7%)、煩惱(男:26.0%女:35.5%)及無助(男:19.9%女:26.8%)。
  更多的女生比男生向不同的對象求助,包括:朋友(男:48.3%,女:58.9%),父母(男:34%,女:39.8%)和老師(男:32.9%,女:41.1%)。
  男生遇到暴力事件採取的行動比女生更激烈,例如:自殘身體(男:1.9%%,女:0.9%),及報復(男:39.1%,女:23.4%)。更多女生比男生遇到暴力事件後不上學(男:6.6%,女:11.3%)。
 
在港與非在港出生之比較:
  港生與非港生受訪者有相若的機會遇到大部份暴力事件,但較多在港學生個人財物被竊及被破壞(p<.05)。
  遇到暴力事件時港生和非港生受訪者都會感到憤怒,但較多非港生比港生感到煩惱(港生:27.9%,非港生:37.9%)。
  非港生和港生都會找朋友求助,但非港生較多向社工求助(非港生:19%,港生:16.6%)。此外,向老師求助的非港生比港生為多(非港生:44.4%,港生:34.3%)。
  較多的非港生受訪者遇到暴力事件後選擇報警(非港生:45.3%,港生:29.9%)。但較多的港生受訪者計劃報復(非港生:25.8%,港生:34.1%)和想自殺(非港生:2.2%,港生:4%)。
 
不同家庭形態(雙親不同住、單親同住和雙親同住)之比較:
  不同型態家庭的受訪者遇到校園暴力事件的機會相若。
  遇到暴力事件時,單親同住者比其餘兩類型更感到自己無用(11.8%);雙親不同住者較多感到驚慌(34.6%)和煩惱(34.6%);超過一半的單親同住者表示憤怒。
  不同型態家庭的受訪者遇到暴力事件時向朋友求助為主;雙親同住的受訪者(17.7%)和單親同住的受訪者(16.3%)比雙親不同住者(7.5%)多向社工求助。
  較多的雙親不同住者會選擇報警(43.4%),單親同住(32.8%)及雙親同住者(33%)較多選擇報復。
 
總結:
校園暴力的現象日趨普遍。
受害者需要學習處理負面情緒。
受害者多向朋友而非父母或老師求助。
面對暴力事件,男女反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