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期遊戲輔導研究結果
研究對象:
   
共有364位分別來自五間小學的小一至小四年級的學生參與研究。
其中50位(男:36人;女:14人)為實驗組(experimental group)。
另外314位(男:155人;女:159人)為控制組(control group)。為了配合實驗組人數,其中50位小朋友的資料會用作分析研究。
班主任會因應每位參與的同學填寫一份有關學童在校的適應情況的問卷。
學生輔導主任則會就著該校的實驗組同學而填寫有關在校適應的問卷。
   
問卷:
 
學生填寫的問卷:
(1)Piers-Harris兒童自我概念量表(Piers, 1996):
共有六個分量表。
由學童自我評估對自己的看法。
行為(類別一)-例子:「我在學校的行為良好。」
學業與學校地位(類別二)-例子:「我的閱讀能力高。」
外表(類別三)-例子:「我有一張討人喜歡的面孔。」
焦慮(類別四)-例子:「我是個緊張的人。」
受歡迎程度(類別五)-例子:「我是個害羞的人。」
開心與滿足程度(類別六)-例子:「我是個快樂的人。」
分數越高顯示自我概念越高。
   
(2)兒童孤寂感量表(Asher, Hymel & Renshaw, 1984)
由學童自我評估自己的孤寂感覺。
例子:「我有很多朋友。」
分數越高顯示孤寂感越大。
(3)兒童抑鬱量表(Kovacs, 1992):
共有五個分量表。
由學童自我評估自己感受到的抑鬱感覺。
負面情緒(類別一)-例子:「有關最近的開心感覺。」
人際關係問題(類別二)-例子:「是否喜歡與其他人相處。」
無力感(類別三)-例子:「與其他孩子的比較。」
令一般人感興奮的事情上提不起勁(類別四)-例子:「在校生活情況。」
負面自我觀(類別五)-例子:「對自己的接受程度。」
分數越高顯示抑鬱感越大。
老師填寫的問卷:
(1)經改編的學校生活適應評定量表(盧,1993):
本問卷有四個分量表。
社會行為(類別一)-例子:「能與同學合作。」
學習適應(類別二)-例子:「上課專心聽講。」
情緒行為(類別三)-例子:「很容易緊張、焦慮。」
自我觀(類別四)-例子:「在學校的行為良好。」
分數越高顯示在校生活適應也較好。
   
程序:
學期剛開始時,會進行事前測試(pre-test),學生、老師及學生輔導主任會填寫有關的問卷。
學生輔導主任會為實驗組進行大約四節的遊戲輔導。
學期結束前,參與研究的學生、老師及學生輔導主任均會進行事後測試(post-test)。
結果: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比較(表三):
在事前測試中,實驗組在自我觀方面的分數均明顯地較控制組為低。尤其是在總分,t(98) = -2.17, p<.05;行為(類別一),t(98) = -2.75, p<.01;成績及在校地位(類別二),t(98) = -1.98, p<.05;受歡迎程度(類別五),t(98) = -2.26, p<.05及開心與滿足程度(類別六),t(98) = -2.28, p<.05,結果顯示實驗組在自我概念上較控制組差。
在孤寂感的自我評估方面,實驗組的分數較控制組顯著地高,t(98) = 2.93, p<.01,顯示實驗組感到較多的孤寂感。
在抑鬱感方面,實驗組亦較控制組為高。在抑鬱量表的總分上,t(98) = 3.10, p<.01;負面情緒(類別一),t(98) = 2.56, p<.05;人際關係問題(類別二),t(98) = 2.66, p<.01;無力感(類別三),t(98) = 2.28, p<.05及令一般人感興奮的事情上提不起勁(類別四),t(98) = 2.47, p<.05,實驗組的分數均顯著地高,顯示實驗組面對較多抑鬱感覺。
在班主任的評估上,實驗組的分數較控制組顯著地低。在校適應的總分,t(98) = -5.01, p<.001;社會行為(類別一),t(98) = -4.53, p<.001;學習適應(類別二),t(98) = -4.23, p<.001;情緒行為(類別三),t(98) = -3.50, p<.001及自我觀(類別四),t(98) = -4.35, p<.001,均顯示實驗組在校適應未及控制組。
表三
實驗組與控制組於事前測試的比較

量表/組別 實驗組 控制組 t  
自我觀
總分 46.34 52.74 -2.17 *
類別一 10.26 12.22 -2.75 **
類別二 9.28 11.04 -1.98 *
類別三 5.96 6.86 -1.25  
類別四
8.62 8.78 -2.4
類別五 6.44 7.56 -2.26 *
類別六 5.88 6.94 -2.28 *
 
孤寂感 43.22 34.50 2.93 **
 
抑鬱感
  總分 19.38 13.42 3.10 **
類別一 4.74 3.26 2.56 *
類別二 2.38 1.52 2.66 **
類別三 2.96 2.20 2.28 *
類別四
5.78 3.98 2.47 *
類別五 3.52 2.64 1.87
 
老師評估
總分 108.02 124.38 -5.01 ***
類別一 35.90 41.42 -4.53 ***
類別二 19.66 23.62 -4.23 ***
類別三 31.16 35.08 -3.50 ***
類別四
18.50 21.02 -4.35 ***
*p<.05. **p<.01. ***p<.001.
實驗組在事前及事後測試的分別(表四):
結果顯示學生在自我觀、孤寂感及抑鬱三方面的自我評估在接受遊戲輔導前後並無顯著分別。這可能是由於這三方面也屬於較穩定的內在特質,需要較長時間才會轉變。
在班主任的評估上,實驗組在學校生活適應的總分及自我觀(類別四)中,事後測試的分數較事前測試的分數顯著地上升,分別為t(49) = -2.24, p<.05及t(49) = -2.49, p<.05,反映出老師認為該學生在學校生活適應及自我觀有所進步。
在學生輔導主任的評估上,學校生活適應在事後測試中均較事前測試有顯著上升。總分,t(48) = -5.34, p<.001;社會行為(類別一),t(48) = -4.54, p<.001;學習適應(類別二),t(48) = -3.58, p<.001;情緒行為(類別三),t(48) = -4.58, p<.001及自我觀(類別四),t(48) = -4.80, p<.001。
老師及學生輔導主任較容易察覺到實驗組學生的改變,這反映出外在行為會較一些內在特質更容易被觀察到。
   
表四
實驗組在事前及事後測試之分別

量表/組別 實驗組 控制組 t  
自我觀
總分 46.34 47.64 -.96  
類別一 10.26 10.10 .31  
類別二 9.28 9.72 -.89  
類別三 5.96 6.56 -1.73  
類別四
8.62 8.46 .39
類別五 6.44 6.84 -1.11  
類別六 5.88 5.98 -.31  
 
孤寂感 43.22 41.98 .74  
 
抑鬱感
  總分 19.38 18.36 .81  
類別一 4.74 4.46 .59  
類別二 2.38 2.18 .70  
類別三 2.96 2.82 .40  
類別四
5.78 5.26 1.03  
類別五 3.52 3.64 -.34
 
老師評估
總分 108.02 111.70 -2.24 *
類別一 35.90 37.14 -1.68  
類別二 19.66 19.82 -.25  
類別三 31.16 32.40 -1.67  
類別四
18.50 19.28 -2.49 *
 
學生輔導主任評估
總分 94.59 104.92 -5.34 ***
類別一 31.35 35.02 -4.54 ***
類別二 17.71 19.86 -3.58 ***
類別三 25.84 28.69 -4.58 ***
類別四
17.16 18.63 -4.80 ***
*p<.05. **p<.01. ***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