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遊戲輔導研究結果
   
研究對象:
   
共260位來自五間小學的小二至小五年級學生參與研究。
其中50位(男:35人;女:15人)為實驗組(experimental group)。
另外210位(男:113人;女:97人)為控制組(control group)。其中50位小朋友的資料會用作分析研究,以配合實驗組人數。
班主任會分別為每位參與研究的學生填寫一份該生在校適應情況的問卷。
   
問卷:
 
學生填寫的問卷:
(1)兒童生活形態量表(許,1992):
共有四個分量表
有益社會型(為了要引人注意或贏得讚賞,會以重視成功、尋求成就的行為表現之)
獲取依賴型(為了要引人注意或贏得讚賞,會以乖巧可愛。被動順從的行為表現之)
支配型(為了要引人注意、獲得權力或尋求報復,會以騷擾、反抗的行為表現之)
逃避型(為了要引人注意、獲得權力、尋求報復或自暴自棄,會以懶惰、固執、抗拒、無望無助的行為表現之)
在該分量表的得分越高表示越傾向於該種生活形態。
   
(2)自尊量表(Rosenberg, 1965)
由學生自我評估對自己的看法。
例子:「我覺得自己有很多好的特質。」
分數越高表示自我觀也越高。
   
老師填寫的問卷:
(1)學校生活適應評定量表(盧,1993):
共有三個分量表
情緒行為-例子:「他(她)很容易緊張、焦慮。」
分心行為-例子:「他(她)經常上課玩其他東西。」
服從行為-例子:「他(她)能夠愛護公物。」
在這三個分量表的分數越高顯示學生在校生活適應也較好。
程序:
學期剛開始時,參與研究的學生及老師會進行事前測試(pre-test)。
學生輔導主任會為實驗組進行大約四節的遊戲輔導。
學期結束前,參與研究的學生及老師會進行事後測試(post-test)。
結果:
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在事前測試的比較(表一):
在事前測試中,實驗組在獲取依賴型量表中的分數較控制組顯著地低,t(94) = -3.14, p<.01,顯示實驗組較少傾向於獲取依賴型的生活形態(引人注意或贏得讚賞的行徑是做出乖巧可愛及被動順從的行為)。實驗組在支配型項目的分數較控制組為高,t(91) = -3.85, p<.001,顯示實驗組較多傾向於這種生活形態(引人注意,獲得權力或尋求報復的目的,會以騷擾及反抗的行為達到)。
有關學生自我評估的自我觀,實驗組與控制組並無顯著的分別。
在老師評估中,實驗組的分數明顯較控制組為低,顯示實驗組在校生活適應未如控制組一樣好。情緒行為,t(96) = -7.94, p<.001;分心行為,t(97) = -4.84, p<.001;服從行為,t(97) = -3.77, p<.001。
表一
實驗組與控制組在事前測試的比較

量表/組別 實驗組 控制組 t  
兒童生活形態量表
  有益社會型 41.05 42.16 -.77  
獲取依賴型 43.11 48.48 -3.14 **
支配型 30.65 23.18 3.85 ***
逃避型 33.60 31.02 1.24  
 
自我觀 27.63 27.50 .16  
 
老師評估
  情緒行為 24.71 35.04 -7.94 ***
分心行為 19.47 25.64 -4.84 ***
服從行為 11.16 13.16 -3.77 ***
*p<.05. **p<.01. ***p<.001.
實驗組在事前及事後測試的分別(表二):
在學生的生活形態及自我觀評估中,並無顯著的分別。
在老師的評估中,實驗組在事後測試的分數也較事前測試的高,顯示學生在校生活適應有進步。在情緒行為上,t(45) = -3.13, p<.01;分心行為, t(46) = -2.62, p<.05;服從行為,t(47) = -3.02, p<.01。
   
表二
實驗組在事前及事後測試之分別

量表 事前測試 事後測試 t  
兒童生活形態量表
  有益社會型 41.00 39.97 .74  
獲取依賴型 42.90 42.97 -.05  
支配型 31.84 30.57 .79  
逃避型 34.10 32.93 .77  
 
自我觀 27.98 27.36 .88  
 
老師評估
  情緒行為 24.80 28.74 -3.13 **
分心行為 19.57 22.34 -2.62 *
服從行為 11.15 12.33 -3.02 **
*p<.05. **p<.01. ***p<.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