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之英(1997)。小學低年級中文寫作教學的反思。《教育曙光》。第38期,頁56-67。

香港小學生從小一開始學習做句,小二寫段,小三才開始寫一篇文章。本研究比較傳統和新的寫作教學模式對學生語言表達和學習氣氛方面有何異同。
     
句段寫作(傳統寫作)模式:
  學生小一作句,小二作段。
  老師會提供許多詞語。
  學生要按老師指示的形式寫,例如:看圖寫作或串句成段或篇。
     
篇章寫作(全語文寫作)模式:
  小一下學期便開始篇章的寫作。
  老師不會給寫作提綱。
  學生可以自行決定用甚麼形式寫作,例如:詩歌、對話也可以。
  要盡量表達自己所想的東西,不會寫的字,可以用圖畫和符號暫時代替,然後老師再在上面寫上正確的字。
     
研究項目的定義:
  相異字(total number of different words): 把每一個相同的字歸併成一類只算一個字,餘下彼此不相同的字就叫做「相異字」。
  生字率(type-token ratio,簡稱TTR): 相異字與總字數的比率。生字率可反映語言的變化和可變性質(variability and flexibility)。生字率越大意味字彙重複越少,語言越豐富。
  字彙(vocabulary): 指一個人或某一團體在其語文行為上所能使用的全部字量。
  平均句長(mean length of sentence;簡稱MLS): 語句的平均長度,指兒童所使用的語言平均每句有多少個字。字數越多,句的平均長度越長(總字數/總句數)。
  複句: 兩個或兩個以上在意義上有聯繫,在結構上互不作句子成份的單句組合在一起的句子。
     
研究結果:
  字的運用:篇章寫作的學生在字數、相異字、生字率和字彙運用方面都比句段寫作學生的表現為佳。而且,兩種模式在這些研究項目中的差異都是非常明顯的。
  句的運用:相對句段寫作,篇章寫作的學生會運用更多,更長,更複雜的句子去表達自己的經驗和思想。
  內容方面:句段寫作的學生作品內容千篇一律,作者更表示在圖串成段的練習中,「全班的寫作竟然相似得像默書一樣」(p.64)。相反,篇章寫作的學生作品內容各有特色,變化多端。
  課堂氣氛:由於學生對篇章寫作興趣較大,他們會比較集中精神寫作,依賴老師協助較少,較緊張自己未能在限定時間內完成寫作。課堂氣氛寧靜專注,學生在句段寫作時,較多詢問老師,學生完成習作時候不一。因此,課室混亂嘈吵。
     
結論及意義:
  句段寫作模式限制學生發揮想像力和運用先前知識(schema)。
  小一、小二學生已具有篇章寫作的能力,硬性規定到小三才開始學習只會拖慢語言發展。
  教學安排與學生狀況不符,只會導致教學事倍功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