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與中國文化(吳森)

內容概要 課 文  內 容 附 註

 重點 概要 討論 探討及解釋

人情

情與哲學

人倫關係

儒家孔孟曾之論說

情與仁孝悌忠禮義君子

 

宰予守喪

 

 

 

 

 

 

 

慎終追遠

墨家廢

惻隱之心

 

 

 

 




父為之隱

葉公正直

人倫與法理

心中之禮法

 


1   我們研究情的哲學,最好從中國文化找材枓。哲學史文學史大概是我們最好的出發點。論語一書,雖然沒有明顯地提出『情』的觀念,但『仁』字卻出現了一百零五次之多。

孟子說:『仁,人心也。』其實仁就是一種合乎禮義,發而中節的情感。這種情感與生俱來,但如何表達便有賴於後天的教育。『孝』是子女對父母應有之情。『悌』是對兄弟儕輩應有之情。『忠』是對長上君國應有之情。『禮』便是表達情感應有的方式。『義』是適宜的意思,也就是情感的表達恰到好處的規準。『君子』是理想的人格,也就是發乎情止乎禮,喜怒哀樂發而皆中節的人格。

孔子對人情非常重視這一點可以從論語的記載看得出來。宰予曾批評三年之喪太久,認為一年便夠。孔子問他:『當你父母死了不久,你能吃好的穿好的很安適地過日子嗎?』宰予答說:『當然可以。』孔子說:『要是你心裡過得去的話,你便這樣幹吧!當一個孝子居喪的時候,他吃好東西不覺得有味,聽音樂不起勁,甚至住華麗的房子也覺得不舒服。所以他禁絕了一切享受。要是你處之泰然無動於衷的話,就隨便你怎樣吧!』宰予一走出去,孔子便對其他的說:『予太不仁了。當一個孩子生下來,三年內都在父母的懷抱裡。所以普天下的人都定為居喪三年。宰予有沒有報答父母三年懷抱的恩德呢?』孔子罵宰予不仁,就是譴責他對父母無情,對父母的死無動於衷。儒家維護孝的禮節,目的在提倡情感教育,然後透過情感教育來維持一般人的道德水準。

曾子的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是畫龍點睛的解釋。和儒家差不多同時的墨家,主張廢除喪葬儀式。那時,維護喪葬儀式最強力的人是孟子。他根據惻隱之心的原理來解釋葬禮的必需。他說:『上古的時候,一個人的父母死了,隨便的丟到溝裡去。但隔了一段時期,偶然再經過棄屍的地點,看見野狐狸來吃死人肉,許多蟲聚在一起來吸吮腐化的屍體,心中非常難過,滿頭大汗,不敢正視。於是回家拿鋤頭鏟子再到棄屍的地點把屍體用泥土掩蓋起來,由此可見孝子仁人的葬父母是本看對父母的親情,是有個中的道理存在的。』此外,孟子解釋用棺槨的原因,不是為了外表的漂亮,而是不忍使死者的肌膚直接和泥土接觸,這樣才盡人子的一點情分。這就是說葬禮和棺槨的起源在人心的深處--對死者的深情厚意,對死者的惻隱之心,對死者雖死猶生的態度。可是不及情的墨子和他的信徒,始終不能欣賞情感的價值和意義。

論語中父親偷羊兒子作證的故事,大概大家都熟悉。孔子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一句話,遭受不少批評。關於這一小節,本人已作英文討論。其中牽涉到語意學的問題,在此不能一一提及。但論語這一章最主要的是孔子不同意葉公的說法,稱頂證父親偷羊的那位坦白的兒子為正直的人。反之,從孔子的立場,這一位坦白的兒子,簡直不近人情。不近人情的人,是儒家倫理的大敵,還可以叫做正直的人嗎?

 

 

 

中:合乎

節:節制

1君子之情,是否過於外表?

2孝子之情是否過於煩瑣?

宰予和孔子,對守喪三年各有甚麼意見?

 

 

 

 

3墨子廢除喪葬儀式,對嗎?

4孟子以惻隱之心的原理來解釋葬禮的必需,對嗎?

5天葬合乎情嗎?

 

 

二.孔子葉公所說,父子之隱,你有甚麼意見﹖

6何謂禮法內在羞恥之心?

  課 文  內 容 附 註

政治方面

人情治國

情治=德治

情治:風與草

法治與德治

王道政治思想

人治與德治

 

 

2   諸位,到現在為止,大概你們當中一定有人以為儒家所重視的人情只限於子女對父母的孝道。其實絕不止此。孔子早就提出以情治國當他回答魯哀公執政者是不是應該把壞人殺掉的時候,他說:『你要政治搞得好,為甚麼要以殺戳來做手段呢!只要你一心向善的時候,人民自然會做好。在上位者的德行好比風,一般人民的德行好像草,風來的時候,草一定順風勢偃仆的。』

從現代的眼光來看,孔子是主張廢止死刑的人。嚴刑峻法絕對不是治國的辦法,所以他主張德治。

德治就是用『情』來感化。這一個主張,到了孟子,發展成為一套王道的政治思想『王道』和『霸道』的分別,(以德行仁者『王』,以力假人者『霸』。)相信大家都得熟悉,大概用不看我解說了。

 

情治與人治!

情治與法治!

7法外無情?人情法理可否並存?

三嚴刑峻法廢止死刑,孔子如何看法?

德治與法治,對此有何評價?

 

內容概要 課 文  內 容 附 註

情與文學

文學情作

杜甫之情作

 

 

 

親情

友情

離情

 

 

貧苦大眾之情

家國之情

(超越空間)

 

 

 

 

 

 

  秦漢以後,孔孟這一套人情至上的思想在學術史上不幸地失了傳。『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愈,自命為儒家道統的嫡傳人。其實他所得的只是儒家的皮相,對人情尊重和珍惜的那種精神,他沒有超凡的才情去把握。宋明理學因為受了道家和佛家的糅雜,對人情的體會比孔孟遜色。從『情的哲學』的立場來說,宋明理學不算得是先秦儒家的嫡裔。能把握人情的極的極致而把仁心發揚光大而無理障的卻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給予杜甫『詩聖』頭銜的人未必能領咯這一點。但『詩聖』這一名稱對杜甫來說真是恰到好處,因為他繼承孔孟兩聖把人情發揚光大。他的詩歌感人肺腑的力量,比論語孟子還大好幾倍。他描寫人情的深度,沉鬱頓挫,迴腸百轉。廣度方面,簡直包羅萬象。他的描寫和他的妻子兩地相思的『月夜』,固然是家傳戶誦之作。『羌村』和『贈衛八處士』之作,寫和妻子及朋友久別重逢的情景。友情,離情,對時光無情慨歎之情,對世事難料而感到茫茫然之情,寥寥數語,描寫得淋漓盡致。可是杜甫對情的抒發,絕不限於家人和朋友。看看他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最後幾句:『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這種辭句,不是仁者之心,絕對不能寫出來。他但願天下的窮人都有好房子住,自已凍死也甘心情願。這種情,已經脫離了個人環境的圈子,而是對一般貧苦大眾的同情心。他那被人稱為最夠寫實的『三吏』和『三別』,簡直就是惻隱之情最質樸最自然的流露。其中『垂老別』一首,寫老翁被迫當兵和他老妻別離的情況,其中有幾句,真是纏綿哀怨:『老妻臥路啼,歲暮衣裳單。孰知是死別,且復傷其寒。此去不必歸,還聞勸加餐!』我每逢讀到這幾句,心頭中產生無限悲憫之情,好幾次都幾乎掉下眼淚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稱頌李後主的詞有『釋迦基督擔荷人類罪惡之意』。其實這句話拿來頌揚杜甫是最適合不過的了。他描述人的苦痛,是真純的惻隱之心的流露,儼然有大乘佛教中菩薩的心腸。不過他的思想是儒家的,上承先聖孔孟的仁道立場,來把人情在文學上發揮到極致。可惜講中國思想史的人,往往把他忽略。

 

杜甫之情與儒家仁心之關係?

 

 

 

 

 

 

 

 

 

 

 

內容概要 課 文  內 容 附 註
 

對死人有情

祭文

悼亡詩

 

潘岳,元稹,蘇東坡,陸游之情作

 

 

 

 

 

 

 

 

 

 

 

 

4   中國人對情的重視,不只是對父母兄弟子女夫婦朋友之情,也不只是對一般貧苦大眾之情,而且對死人有情,進而對古人有情子女守孝三年,春秋二祭,是對已死父母及先祖的情分。中國文學中特別有祭文一種體裁,表達後死者對已死者的頌揚和懷念。這種體裁的起源當然和祭禮不無關係。但在中國文學中還有一種特別的詩歌,叫悼亡詩,是純粹對已死配偶的懷念和追思。這種詩歌的代表作很多。

潘岳是唐以前最有名的一個。他的亡妻葬殮之後,行將離家上京赴任,睹物思人,情不自禁,因而作了下面幾個動人的句子:『望廬思其人,入室想所歷。幃屏無彷彿,翰墨有餘蹟。流芳未及歇,遺挂猶在壁。』

唐代元稹的『遣悲懷』,更加哀怨纏綿:『今日俸錢過十萬,與君營奠復營齋。』『同穴渺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何期?惟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末展眉。』在今日的美國社會,太太死了,恨不得馬上續娶一個更年青更貌美的,那裡還有『終夜長開眼』和『營奠復營齋』的情分呢?潘岳和元稹作悼亡詩的時候,大概他們的妻子死了不久,骨肉末寒,所以情感特別真摯。

但宋代大詩人蘇東坡在他妻子死了十年的時候,猶念念不忘。他的『臨江仙』詞云:『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相對無言,惟有淚千行。......

還有愛國詩人陸游,對他已死的前妻唐琬深情款款,死後四十年仍舊念念不忘:『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猶鎖壁間塵。』『夢斷香銷四十年,沈園柳老不飛綿。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弔遺蹤一惘然。』

 

 

 

 

 

 

 

 

 

 

 

內容概要 課 文  內 容 附 註

5   可能有人這樣想:我上面所舉的例,完全取自歷史上大詩人的作品,詩人的情感一定豐富,那可以代表一般性的中國人?那可以作為中國文化精神的代表呢?這是很合理的一個疑問。但是,我要告訴諸位,第一,在中國社會裡,通俗和典雅並沒有明顯的界限,杜甫的詩歌雅俗共賞,白居易的詩老嫗可解。第二,中國人人情的豐富和受教育並沒有必然的關係。相反地,許多中國人在美國讀到碩士博士,受教育愈多,愈失去本來純真的情感。現在讓我告訴諸位一個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一般人之情作

 

 

 

 

 

 

 





6.  遠在一九四八年,在天津城外一條河邊,一天發現了一束蘆葦草包著一副死人的骸骨。這是一個女人的屍骨。她的丈夫姓張,是一個煤礦工人。為了找尋生計的緣故,十年前兩夫妻離鄉鄉別井到東北去。八年後,那做妻子的病逝。張某人把他的妻子埋葬在臨時墓地。過了兩年,因為煤礦被政府封閉,張某人沒有工做,迫得還鄉去。他不忍把妻子的骸骨留在異鄉,於是把屍骨掘出來,用茅草包好,帶看三個孩子,星夜趕程步行回鄉。走到半路,一天晚上,在天津火車站附近的牆邊歇宿。有一個小偷,以為茅草包看的是甚麼珍貴的財寶,把它偷了。後來發現是屍骨的時候把它棄在江邊。張某人一發現他妻子屍骨失蹤,立即報告警局。其後找著了。當地政府為了衛生的關係,要他把屍骨就地埋葬。他不肯,說道:『我每天晚上拿它當枕頭來睡,我也沒有生病。』當局見他情摯之深,讓他拿屍骨還鄉去。這一小故事的主角,是一個單純的煤礦工人,並沒有讀過潘岳、元稹、杜甫、蘇軾、和陸游的詩歌。但他對他已故的妻子,卻是情深義重。這小故事除了展示對死者情感之外,還揭露中國人對鄉土之情。因為今天時間不夠,所以對鄉土之情暫不論。 8張某之執著,是否已絕種?

 

 

 

 

     
內容概要 課 文  內 容 附 註

對古人有情 

懷古和詠史

左思,陶淵明,杜甫之情作

(超越時間)

 

 

 

 

 

 

 

 

 

7   中國人情感豐富,不但及於已死去的親屬,而且及於和自己完全無親屬關係的已死的古人和他們的事蹟。在中國文學裡那些懷古和詠史的詩歌便屬於這一類。

左思是以詠史出名的:但是他借詠史來抒發自己的懷抱成分多,還不算是對古人的一種純情的表現。

陶淵明的比較純些。他的詠荊軻是純粹詠史之作。『其人雖已歿,千載有餘倩』兩句,寫盡中國人對聖賢豪傑的深厚情感的獨特的氣質。

但從我本人看來,詠史詩和懷古詩寫得最好的,還是我們偉大的詩聖杜甫。他詠諸葛武侯的其中一首曰:『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末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諸位大概會這樣想:諸葛武侯才氣縱橫,人品清高,加上鞠躬盡瘁的精神,當然使後人崇敬。然而杜子美的豐富情感是多方面的。他對任何動人的故事,都寄以無限的情懷。諸位大概都聽過昭君出塞的故事吧。這故事沒有聖賢可崇拜,也沒有忠臣烈士可敬仰。但王昭君不幸的遭遇已足夠使我們情感豐富的詩人寫成千秋絕唱:『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塚向黃昏。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月夜魂。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六對死人,古人,鄉土皆有情,有何體會?

 

 
內容概要 課 文  內 容 附 註
     
中西社會對情之看法

情與愛

性質:

中:關心顧念

西:好奇探新

觀念:
中:持久
西:曾經

角度
中:人倫家庭
西:法律個人

 

處理:

中:消極抑制

西:直接

 

立場:

中:倫理保守

西:倫理開放

 

主義:

中:關係

西:個人

 

中西文化差異

 

 

  我一直到現在為止,還未給『情』字下一個哲學性的界說,只是從文字學分析,以及從哲學文學來解說情在我國文化的地位。究竟我現在所談的情和一般人所說的『愛情有甚麼分別?俗語說:『情人眼裡出西施。』『願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這兩句話的『情』字,可以用『愛』字替代而意思完全一樣。那麼,我在這裡所說的『情』,究竟是不是『情人眼襄出西施』的『情』?是不是『天下有情人終成眷屬』的『情』?假如我在這裡談的只是『情人眼裡出西施』的『情』,那麼中華文化並沒有甚麼了不起之處。諸位也許會批評我太迂腐,太保守,有意抹殺男女間愛情的價值。不!我絕不輕視男女間的愛倩,而且我從男女間的愛情的體會來解釋中西文化一個很大的差異。

最近我在美國加州教書,除了東方哲學外,以西方哲學中的倫理學為主。其中一門課叫『當代道德問題』,包羅萬象,其中男女之間的問題是主要題材之一。我對這一門課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相互間討論為主。當學生們討論到難解難分或離開本題的時候,我便排難解紛,把他們改正過來,有時用暗示方式來領導他們自已獲得答案。我記得有一次,一個女學生提出一個切身的問題時:『假如我和我的男友熱戀,我非常愛他,他非常愛我。當他要求和我發生性關係時,我應該拒絕還是答應?』班上的學生都很踴躍地插口討論,有的說要答應,有的主張拒絕。就中還是說要答應的佔大多數。最後,他們硬要我表示我的意見。我那時的處境,真有點進退兩難。美國近年來性行為的放任,光怪陸離,甚麼同性戀啦,配偶交換啦,在加州大城市都流行起來,婚前性行為簡直不算甚麼一回事。假如我反對婚前性行為,一定招致不必要的論辯。也許以後沒人來選我的課。要是我贊成婚前性行為,那只過是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卑無高論。在課堂上這一剎那間,我隨口回答說:『事倩沒有這麼簡單,要看你們兩人愛的性質來決定。大體而言,愛可以分為兩大類。一種愛是以關心』或『顧念』(英文可用concern一辭表達)為主的。另一種的愛是『探究』和『好新』的成份居多(英文可用wonder一辭表達)假如你們兩人互相關注、互相珍重的話,已經是做夫妻的準備了。但假若你們的愛有一方是以wonder為主的話,恐怕你們的愛是不能維持太久的。』全班學生都對我這個折衷的答案表示佩服。其實這點見解沒有甚麼了不起。

wonderconcern正是西方和中國文化之差異的根源。西方人對自然wonder,產生了科學來征服自然。中國人重concern,成為世界上最講究社會道德的民族。我今天所談的『情』,不是好新好奇或貪戀的情,而是關懷和顧念的情。唐君毅先生一九五八年的『死生之說與幽明之際』有下列的一段:『故一家之慈父慈母,其情或只限于一家。一鄉之善士,其情或只限于一鄉。而文天祥史可法,即其情長在中華。孔子、釋迦、耶穌,則情在天下萬世。(人生之體驗續篇第九十七頁。)唐先生所用的『情』字,正是我今天在這裡談的情。這一種情的本質是『關心』『顧念』和『珍惜』。

 

六中西方對情感的處理有何不同?

9你個人對愛情和婚姻有什麼看法?如何界定?

10現今離婚率日升,你認為是何因由?

 

 

中西方對兩性之間情的看法?

 

 

 

11情的本質是什麼?婚前性行為對嗎?

 

 

 

 

 

 

12中國人之情是徇私情,還是心繫天下萬世之情?

     
內容概要 課 文  內 容 附 註

物情:

對物有情

中西社會對物之處理

中:生命機體

西:一堆死物

 

態度:

中:欣賞藝術西:征服科學

 

 

9   以上所談的,是人對人的情,後死者對已死者的情,和我們對古人和歷史的懷古之情。最後,我還要特別提出的是我們中國人對物也同樣有情。西方人對自然物一開始就以wonder為主,再進一步便是征服自然。中國人自始即感謝天覆地載之恩而對天地有無限感謝和崇敬之情。這是一種道德和宗教的意識,另一方面,中國人對自然物採取欣賞的態度,這是藝術的意識。這和西方人用科學的態度征服自然很不一樣。

在十九世紀以前,西方人視自然為一堆死的物體,並沒有生命在其中。國人一向視自然為有生命的機體國人一向視自然為有生命的機體易紮辭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又說:『生生之謂易。』中國人視自然有生命而對自然有情,驟聽起來似乎接近迷信。但二十世紀西方的大哲懷海德氏高呼自然有生命,主張情為宇宙的本體。懷氏精通數理,熟曉西方科學和哲學,竟然有中國式的主張 無怪李約瑟氏在中國科學與文明一書中懷疑他受中國哲學的影響了。

九中國人對物之情與西方人對物之態度有何不同?

13今天世界各地提倡環保意識,是否與中國古人對物之情相近?

14西方人對世界採取探新,中國人對大自然採用欣賞崇敬之態度,影響彼此科學之成就,你有何意見?

情:形上學

情:認識論

感通

中:感通

西:攝受

 

 

 

10  我以上所談的,似乎談了不少,但談來談去只及於一些文化現象的描述。『情』的形上學和『情』的認識論都末有談及。要談情的形上學要牽涉到宇宙實體的問題,西哲懷海德歷程與實在(Process and Reality)是一本極可借鏡的參考書。至於情的認識論,我國古代的易經已開其端,論題當在『感通』一觀念上。感通』一觀念上。懷海德的『攝受(prehension),在我看來,遠不及我們『感通』一詞。『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兩句,給這個觀念畫龍點睛的詮釋。這個觀念,包括人與人間的感通,後死者與已死者的感通,今人與古人的感通,人與自然物的感通。這一來,我們的世界事事圓融無礙,而這個圓融無礙的統一體為我們人類崇高的『情』。

 

15人與人可以心靈相通嗎?人與物也否可以心物相通?你能否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找到與別人感通的例子?

 

內容概要 課 文  內 容 附 註
     

關係主義(倫理關係與個人主義

 

 

孤立疏離

 

 

 

 

 

 

情的世界與物質世界

世界人類精神病良藥

 

父母之情,子女之情,兄弟姊妹之情,朋友之情,鄉土之情,家國之情,先祖之情,歷史文化之情,甚至於對自然物之情

11  今日的社會,尤其是美國的社會,個人主義流行。正是在『家家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簡直沒有情的感通。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間,不重視所謂天倫之樂。朋友之閒,談不上同舟共濟、患難相扶,主要是互相利用來增進一己的利益。在大學裡,師生之間的關係更為表面化及商業化,那裡有『春風桃李』『舞雩沂水』之情?這一來,西方文化的大問題,是人與人間的孤立。一九六九年東西哲學會議,以alienation(疏離)為主題,許多東方學者都莫名其妙,因為東方的文化裡還未有這個問題。唐先生在十八年前在『死生之說與幽明之際』一文中,曾慨歎禮樂不興而恐怕『死生之路斷』,『幽明之路隔』。今天我的感想是,在今日西方社會,不只死生之路斷,幽冥之路隔,生人與生人間的道路也幾乎隔絕呢!他們的社會學者和心理學者都知道有這問題,但沒有一個思想家能提出切實的答案。他們的超越性的宗教已經無補於事,物質的追求徒然增加這問題的嚴重性。看來他們最可靠的解決方案,是向我們中國文化學習,重視倫理的關係和珍惜人情的價值。倫理的關係和珍惜人情的價值。近百年來,我國國勢衰落,許多人都以為我國傳統文化一無可取,紛紛向西方學習。我到美國留學,主要學的是西方哲學和文化。然而愈研究西方文化,愈發現中國文化的偉大處和可愛處。

我今天所談的『人情』一觀念,便是我近來站在一距離以外來反省中國文化的一點心得。但這不應只是我個人的發現。因為我們中國人是情感的民族,我們之間必定有所共鳴,有所感通。凡對中國文化有體會而對西方社會有觀察的,相信也會有同樣的感想。我今日敢大膽的下個結論:中國文化的『情』,是世界人類精神病的良藥。因為生在無情的社會,雖生猶死。中國雖然物質文明末趕上西方,但人類的幸福不能以物質衡量的。希望大家記看:『人情』是我國文化的最寶貴的遺產。不論是對父母之情,子女之情,兄弟姊妹之情,朋友之情,鄉土之情,家國之情,先祖之情,歷史文化之情,甚至於對自然物之情我們都要加以愛護,加以珍惜,加以發揚光大。我們可以離去錦繡河山,但我們數千年傳下來的、人情、傳統,是我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絕不能讓它失去!

十個人主義與關係主義(人情)是否不可以並存呢?

 

 

16香港人情如紙薄,你同意嗎?

 

 

17作者用了很多例子證明中國人的社會充滿情意,並引以為榮,你身為中國人,對此你認同嗎?

 

十一中國人之情,真是世界人類之救藥?

 

 

 

 

 

 

討論問題

 

中國語文及文化科討論問題

《情與中國文化》    吳森

 

一.吳森在<<情與中國文化>>一文中,引述了《論語》中「孔子罵宰予不仁」的事例,目的在說明甚麼道理?你同意孔子的觀點嗎?理由為何?

 

    吳森引述「孔子罵宰予不仁」的事例,目的在說明孔子對人情非常重視。

     宰予批評為父母守三年之喪太久了,認為一年就足夠了。孔子罵宰予「不仁」,就是譴責他對父母無情,對父母之死無動於衷。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到儒家維護孝的禮節,目的在提倡情感教育,然後透過情感教育來維持一般人的道德水平。

     要評論三年之喪是否恰當,先要弄清楚宰予和孔子的理由。

   宰予認為君子三年不習禮儀,禮儀一定會敗壞;三年不習音樂,音樂將會失傳。這是從妨礙社會的日常生活的角度看三年之喪。

   但孔子卻從「人情」的角度看三年之喪。「安則為之」一句,說明了孔子是從內心的「安」與「不安」來說明三年之喪的必要,亦說明了孔子所重視的是道德的自覺,而不是三年之喪的形式。(孔子認為以三年之喪報答父母三年之愛才會心裡安樂,否則心裡就不安樂。)假如沒有了自覺的孝心,三年之喪就徒具形式,失去意義。孔子曾經說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亦可以見到孔子強調禮的形式要建立在仁心的基礎上。由此看來,只要有自覺的孝心,三年之喪的形式隨時代而改變,孔子沒有理由反對,而且相信應該贊成。

     有些人以現代社會的情況,批評三年之喪不切實際,這是不公平的,缺乏歷史觀念。二千多年前的禮儀,當然不可能適合現代的社會。要衡量三年之喪是否太久,就要將三年之喪放回二千多年前的社會裡去考察。而且,孔子從沒有固執三年之喪是不可以改變的,說到底,孔子所堅持的只是那自覺的孝心。

     根據以上的分析,孔子認為,人應該有自覺的孝心去報答父母的恩德,這個看法我個人完全贊同。至於守孝的形式,當然應該隨社會的發展而改變。要求現代人像古代一樣的守孝三年,當然不能同意。(652)

 

  

二.吳森在<<情與中國文化>>一文中,引述了《論語》中「父親偷羊兒子作證」的事例,目的在說明甚麼道理?你同意孔子的觀點嗎?理由為何?

 

    吳森引述「父親偷羊兒子作證」的事例,目的在說明孔子對人情非常重視。

     孔子認為,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意思是說,父子相隱是「發乎情」的,因而是「直」的。

   從這個事例看來,孔子是主張一切的「道德」應該建基於「人情」,相反,脫離了人情也就無道德之可言。

    有些人根據這個事例,批評儒家缺乏法治的精神。其實這是對「法治」精神的誤解。其實,現代法治社會的法律制度是由人(人民選出的議員立法)所制定的,是由人(法官)所解釋的,所以不可能脫離「人情」。事實上,英國、歐美的法律,亦規定幾等親之間不能相互為證(例如夫妻不能互相指證)。

    因此,我們不應該將「人情」和「法律」對立起來。恰恰相反,法律應該是維護人情的。假如法律是摧毀人情的話,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之間沒有親情,夫婦之間沒有愛情,朋友之間沒有人情,試問生存在這樣的社會中又有甚麼意義呢﹖

    假如父子相隱是違反法治的,那麼,現代法治社會中,醫生對病人、神父牧師對告解的教徒、輔導員對接受輔導的人,都有「保密」的義務,又怎樣解釋呢﹖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個人是贊成「父子相隱」的。但我反對將「父子相隱」的原則無限際地伸展,因為這會破壞法治的精神。至於這個原則應該伸展到甚麼範圍,則應該由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決定。例如,醫生對病人有保密的義務,但假如法庭頒令的話,醫生就可以向法庭透露病人的資料,不透露就是違法。這樣「法治」和「人情」就可以取得平衡。(558)

 

三.一般人說:「治亂世,用重典」,又說、「嚴刑峻法」,孔子對這種說法,有甚麼意見?
作者說孔子大概是主張廢除死刑的。你對死刑有甚麼看法?

一般人說:「治亂世,用重典」,又說:「嚴刑峻法」,孔子對這種說法,顯然是不贊成的。孔子主張以情治國。在《論語,顏淵》篇中記有一件事:季康子與孔子討論政事,問道:「如果我殺了那些壞人,來親近那些好人,你認為怎樣呢?孔子說:「你要政治搞得好,為甚麼要以殺戳來做手段呢!只要你一心向善的時候,人民自然會做好。在上位的德行好比風,一般人民的德行好像草。風來的時候,草一定順風勢偃仆的。」從這個記載看來,孔子是主張德治,用情來感化。孔子的政治思想,發展成王道的政治思想,所以不會主張用重典或嚴刑峻法。

現在的文明國家,大都廢除了死刑,香港也跟隨英國的法律,沒有執行死刑。但每到社會治安不寧的時候,便有人提出「治亂世,用重典」的說法,主張恢復執行死刑。

對死刑的意見,可從刑罰的作用、人道的原則兩方面來討論。刑罰大慨可分阻嚇的作用、賠償的作用、處分的作用、保護良民的作用等幾方面。一般來說,犯極嚴重的罪行,才會判處死刑,比如說謀殺罪、叛國罪等。對一般罪犯來說,死刑的確有一定的阻嚇作用。但冷血殺人犯殺人時已把後果計算在內,而且處心積慮,企圖逃脫殺人的處分;對他們來說,死刑已經失去阻嚇作用。至於叛國罪一類,往往牽涉廣泛的問題,個人生死,也許已置諸度外,死刑的阻嚇效果也不明顯了。何況因叛國而被判死刑的人,往往事後反被稱為革命者。

「殺人填命」,大慨就是賠償的意思。如果我被騙一百萬元,法庭判處騙徒賠償我一百萬元,我會失而復得。但一個人被殺,判殺人者死刑,已死者仍然無法復生,所以死刑完全不能起賠償的作用。對罪犯加以處分是必須的,因為罪犯也要忖出代價,所謂罪有應得」,就是這個意思。如果判極長期的徒刑,或是無期徒刑,可使罪犯承受一定的痛苦,起了處分的作用。如果用死刑,反而使罪犯免除了長期的痛苦,處分的作用反而喪失了。

一些刑罰,如監禁,目的是把罪犯與良民隔離,起到保護良民的作用。死刑也可起這作用。但如果是冤假錯案,判了死刑,這錯誤是無法彌補的。如果監禁也達到同樣的目的,便不宜採用死刑了。

從人道力面看,人的生命,是天」所賦予。沒有人,包括生命擁有者本人,有權力把生命奪去。因此,死刑是違反人道原則的。

理論上,沒有甚麼罪是「罪無可恕」的。法律上,被判刑的人,往往有大赦、特赦、假釋等等寬減刑罰的措施。如果一個人被判死刑,而且執行了,他便永無重見天日的機會,這是不公平的。

最重要的是:採用死刑,如果判刑錯誤,便是一個永遠無法彌補的過失,對受刑者是極不公平的,而且與法律中「寧縱毋枉」的原則相違背。從以上的討論可見,我是不贊成用死刑的。

 

  

四.吳森在《情與中國文化》一文中,指出孔子主張「以情治國」的「德治」。但現代民主社會卻崇尚「法治」。試談談你對於「德治」和「法治」的看法。

 

    要談論德治和法治,先要弄清楚這兩個詞的含義。

    所謂「德治」,用吳森的話來說,就是「以情治國」,用「情」來感化人民。在上位的修養德行,以身作則,就會風吹草偃,上行下效。

    所謂「法治」,和古代中國法家(韓非子等)主張用嚴刑峻法去統治完全不同。現代的法治,是指立法機關(議員由人民選出)訂立法律,司法機關解釋法律,由行政機關執行法律。

     在中國古代君主專制的社會裡,人君的權力幾乎是絕對的。因此,和主張嚴刑峻法的法家相比,和主張無為而治的道家相比,「德治」是比較可取的。但在現代講求民主、法治的社會裡,「法治」顯然較「德治」為佳。

     法家主張嚴刑峻法,斷絕親情,目的是方便統治,配合君主極權,當然不能同意。道家主張無為而治,近乎無政府主義,在小國寡民的社會裡,可能行得通,但顯然不適合幅員廣闊、人口眾多的中國。

     然而,「德治」有一個根本性缺點,就是對於人君的限制只是道義上的,而非法律上的。倘若人君荒淫無道,我們也無可如何(不能用和平的手段使他下台),除非革命用武力的手段去推翻人君。

   所以,現代民主社會多奉行「法治」。法治的優點是對於國家領導人的限制是法律上的(,亦是道義上的)。總統、總理、首相的任期是有一定的,人民不滿意他的施政可以罷免他,或者任期屆滿之後不再選他,而毋須用武力的手段推翻政府。

     而且,推行「德治」,人君的質素起關鍵性的作用。假如人君是有道德、有能力的,當然可以起示範的作用,上行下效;但是假如人君是道德不高、能力不強的話,其產生的壞影響是無法估計的。

     但「法治」卻沒有這個流弊。假如選出的總統、首相是道德不高、能力不強的,我們可以彈劾他,甚至罷免他。

     此外,德治是以情感化人民,收效是比較緩慢的;相對來說,法治就比較收效快。

     基於以上的分析,我覺得現代社會還是推行「法治」比較好。

     不過,「德治」主張在上位的修養德行,以身作則的原則,仍然有其保留的價值。我認為在「法治」的基礎上,輔以德治(法治並不排斥對統治者的道德要求),要求在上位者(總統之於人民,上司之於下屬,父母之於子女等)先求諸己,修養德行,以身作則,也是必須的。

 

 五.作者認為杜甫的作品最能表現出中國文化中之情,你同意嗎?試以例子說明.並分析杜詩之情與儒家仁心之關係?

 

 

 

 

六.中國人對妻子以至古人、鄉土、山川皆有深情,你對這種情有何體會?

 

七.中西方對情感的處理有何不同?西方人和先秦儒家認為應怎樣處理感情的宣洩?你同意嗎?

 

 八.中國人對兩性之間之情的看法和西方人的看法有甚麼不同?你認為今日的香港人對情的態度和哪一種相近?

 

 

 

 

九.中國人對物之情和西方人對物之態度有甚麼不同?你的看法如何?

 

 

 

十.吳森《情與中國文化》一文,包括了兩大項論點,一是剖釋中國人的「情」,一是批判西方的個人主義。你以為,在今日的香港社會,是比較著重中國人的「情」,還是比較著重「個人主義」呢﹖

(1)香港社會仍然是個重人情的社會
香港是個華洋雜處的社會,百多年來一直受到中西文化的薰陶,反映在市民生活上的,一方面仍然保留中國文化的特徵,但是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正在迅速減退中;一方面又受著西方文化的感染,但又未有完全受西方所同化。如果從比較廣泛的角度來香港人的生活特點,而不是執著一兩個特例來立說的話,可以發覺香港人既能保留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見到中國人的情,也有西方個人主義的影子。但是如果比較兩者的輕重來說,仍然是重於中國人的情,多於西方的個人主義。因為香港始終是個中國人的社會。

家庭倫理仍然普遍受到重視
先從倫理方面來說,香港人仍然保留濃厚的「孝」、「悌」、「忠」、「禮」、「義」的觀念,誠如吳森所說,「孝」是子女對父母應有之情
,「悌」是對兄弟儕輩應有之情;「忠」是對長上君國應有之情;「禮」是表達情感應有的方式;「義」是情感的表達恰到好處的規準。對「君子」的定義也和吳森所說的相似,是一個受人敬重的、發乎情止乎禮的理想人格。
這不能不歸功於中國傳統的家庭觀念,子女自少便受到薰陶;而香港的教育,也著重這方面知識的灌輸,所以仍然能保持中國文化中重情的特點。至於父母之喪,要守孝三年,在今日的社會,是不可能做到的事,這是因為生活
節奏的急促,並不是對父母無情。

傳統的影響力逐漸減弱
以小家庭為運作單位,祖先與傳統對自己的影響力已大為減弱,對現在的生活及未來的前途更為重視,可以從事不斷的追求與改進,既強調現在的自求多福,亦懷著展望未來美麗遠景的未來取向,厚今薄古,喜新厭舊。

(2)個人主義己逐漸抬碩
進取、創新代替慎謹、保守
至於在個人主義方面的表現,主要是因為香港社會轉型的影響,這是香港走上現代化的結果。在這個現代化的社會中,所需要的是技術和知識,運作的單位是個人;個人的知識、技能及性格,例如合作性、創造力及領導能力等,決定個人所受的待遇與將來的前途,形成以個人為重的個人主義。為了不斷的提高工作效率,必須經常注意技術的改進,以求帶來更大的利益。於是進取、創新代替了謹慎、保守的價值觀念。所以香港人對新知識的追求,十分熱切。

養成新的價值觀
香港人已接受了民主、自由、平等、現代化等一類的社會價值觀念。社會給予人民就業、發財的機會多了,滿足成就的機會可能性也越來越多。但香港人並不一定是唯利是圖,一切向錢看,也自有其崇高的信念,注重公平法制、社會公德,支持嚴肅的學術文藝,使社會得以平衡。多數響應家計會的口號,「兩個夠晒數」,多子多孫,無後為大等傳統觀念,已經沒有市場,父母必須強調子女的成就訓練,以使其養成凡事追求優越的心理需要,及做事獲得成功的技巧能力。

注重個人成就
社會鼓勵大家以合法的方式互相競爭,人際關係中的上下關係於是減少,每個人都會將別人視為競爭的對象,各人都在努力表現自己,競爭成為生活的常態。整個社會中並無嚴格的社會階層,各人可以在自己的本行中精益求精,以實際業績的多少與專業知識的高低來作為成就的標準。努力追求的,是個人的成就和自我的表現。

社會角色的數目大量增加
香港已經由農業社會過渡至工商業社會,各行各業都有專門人才,社會角色的數目大量增加,而且角色間的關係比較鬆活易變。這主要是因為角色期望與角色行為常是建議性的,其內容只是定出一個大概範圍,角色扮演者可以斟酌情形而有所調節。鬆活的社會角色關係不但有助於工商業社會中個人尊嚴的維護與行為意願的激發,而且有助於社會變遷與角色變遷的適應。

小結
當然,其中不是完全沒有弊病的,例如一些所謂現代化的家庭,教導子女在做時要「醒目」,要斤斤計較於個人利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日漸疏離等,普遍存在。這是社會在蛻變中的必然現象。

根據以上的觀察,香港今日的社會,仍然著重中國人的情,而西方的個人主義,已經不斷的在萌生、發展。希望將來香港的社會,既要走上現代化,保持競爭能力,亦要重人情。尤其是吳森所說的情,在教育上應該是要多加強調的。

 

 

十一.吳森說:「我今日敢大膽地下個結論:中國文化的情,是世界人類精神病的良藥。」你是否同意?

 

(1) 吳森指出,現代西方文化的大問題,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孤立,人與人之間缺乏情的感通,亦即人與人之間的「疏離」(alienation)感。吳森說,在今日西方社會,不只死生之路斷,生人與生人之間的道路也幾乎隔絕(家庭之間不重視天倫之樂,朋友之間談不上周舟共濟,師生關係變得表面化商業化);吳森又說,社會學家、心理學家、宗教家,對這個問題都束手無策。

 (2) 個人覺得,「疏離」(alienation)是現代社會的大問題,不是西方社會文化獨有的問題。隨著中國的日趨現代化、工業化、商業化,人際關係的「疏離」恐怕是無可避免的事。

   只不過由於中西文化不同,因而疏離的程度有異。中國文化比較重家庭倫理,比較著重人情,因此疏離的情況還不很嚴重;然而西方文化比較強調個人主義(不是自我主義),(加上著重法制,有完善的退休、失業保障),所以疏離的情況比較嚴重。

 (3) 香港是一個中國人的社會,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然而,香港人卻被批評為「人情薄過紙」,為甚麼呢?為甚麼大陸的中國人一般比香港人較有「人情味」呢?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香港工業化、商業化的程度較高。

   可以預言,隨著中國大陸的日趨商業化、工業化,人與人之間的疏離必會越來越嚴重,而「重人情」的傳統亦恐怕不易維持。

 (4) 事實上,以中國文化的重人情醫治西方文化的疏離病,亦可能產生種種不良的副作用。

   副作用之一是金耀基所說的「枉法徇情」,不利「法治」。

  根據報章報導,在中國大陸,以權謀私,貪污舞弊的情況十分嚴重,法治的觀念薄弱,這與中國「重人情」的傳統不無關係。醫治了「疏離」病,卻破壞了法治的傳統,這值得嗎?

   副作用之二是「缺乏公德心」。

  金耀基曾經指出中國人只對「原級團體」富有人情味,對於「次級團體」則未免無情;至於西方,則「比較傾向於博愛」。假如以「重人情」救西方文化的疏離,卻令西方文化「重公德」的精神受到破壞,這值得嗎?

   副作用之三是「缺乏獨立性、創造性和成就的動機」。

  中國人的社會,是以家族為本位的社會,每一個個體不是獨立者,而是在倫常之網中的一個「依存者」。其優點是父母兄弟姊妹之間富有人情味,但缺點是個人的創造力大大地受到,而且普遍地缺少成就的動機。(子承父業,不想做「不肖子」)

  但西方社會不同,它是一個以「個體」為中心的社會,個體很早就離開家庭,過獨立的生活,因此獨立性比較強,而個人的創造和成就也很注重。

  假如為了醫治西方社會的「疏離」病,將以個體為中心的社會轉變成為以家族為中心的社會,這可能嗎?這值得嗎?(966)